秋来五谷丰,高粱别样红。走进鹿邑县唐集乡大宋村,远远望去,红通通的高粱一眼望不到边,籽粒饱满的高粱穗子,在阳光下闪着亮光,大型机械正在田间作业,工人们正在高粱地里穿梭着、忙碌着,等着颗粒归仓。“新农人”宋文博看着眼前一片丰收的景象,黝黑的脸庞上溢满笑容。![]() 宋文博,是一位90后,毕业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2年毕业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家乡投身于农业发展,开始种植苹果树、桃树等,都不尽如人意。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劝他去大城市找工作,说农业辛苦也不挣钱,他拒绝了父母的好言相劝,坚决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主要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业,所以从不觉得辛苦,从来没想过放弃农业种植。”宋文博认真坦诚地说。 说起宋文博上农校的初衷,他毫不隐瞒地说,当时他就有回乡创业的想法,觉得农村需要年青人,和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才是自己的心愿。 如今宋文博在家乡的土地上已经摸爬滚打了11年,也探索积累了不少农业种植经验。当年青春白净的大学生,现在俨然一副老农的形象,微微发福的体型,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还有破旧的衣服和一身的尘土。在高粱地头,他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他今年种植了130亩高粱,亩产量1000多斤,收入每亩1500多元,秋季高粱的收成可达20万元,还是有一定利润的。 “高粱种植目前虽然利润不太大,但是它不挑土壤易种植,风险低、销路多、回本快。”宋文博介绍说,我们只需拉到附近的粮食收购站,就有多少销售多少,红高粱是酿造白酒的上佳原料,市场需求大,电商、信息平台、数据库等我们会在价格上做个参考,红高粱的种植前景非常好。 攻读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宋文博,没有忘记自己的专业特长,蘑菇的种植,也是在农业种植中的“甜头”。 在他的蘑菇种植大棚里,一摞摞的蘑菇料种植袋堆在一起,经过施水、发酵,部分已经长出鲜嫩的蘑菇,像这样的大棚他共有8个,一个大棚大约一亩地,可以收入大概三万元,一个季节下来收入是约24万元,说着他会心地笑了。 正在蘑菇大棚里忙碌着的王应荣,是大宋村人,家里父母年迈,无人照顾,离不开家,听说他的高粱地和大棚都缺人打理,闲时就过来务工,按天算钱,每天拿到七八十元,家里忙时可以随时回家,既可以照顾家里也可以挣些钱,他很是高兴。“农忙时候群众有五六十人务工。”宋文博说。 “对于家门口发展起来的种植产业,返乡‘新农人’不仅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也有效促进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每人每年可以增收一万多元,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唐集乡副乡长王书理说。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宋文博说,要不断打磨农业技术,培养带动一些技术性人才,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提升产业价值空间。 宋文博是唐集乡“新农人”中的其中一位,还有王臣伟、 刘永利等,他们分别在农业种植、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领域深耕着。大学生返乡立足农业资源产业,为农民增收按下“加速键”,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共同书写着心系乡村、逐梦田野的青春故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在青年。‘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他们以新时代的智慧、蓬勃的朝气、先进的理念,推动农业技术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传统农业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人才基础。”唐集乡党委书记马廷俊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鹿邑人才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