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就成了人力成本。”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有被清理的风险;35岁意味着,哪怕你不用保温杯,“中年危机”已经如影随形…… 但我同样要告诉你,35岁并不意味着职场前景的终结。 在今年年初,猎聘通过大数据及问卷调查对泛35+职场人的就业情况及职场人对35+现象的看法等进行分析,发布了《当代职场人35+危机现象洞察报告》。 报告显示,“35+危机现象”最严重的三大行业是互联网、金融、电子通信。当然,35+危机现象重灾区当属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同时报告也强调到,并非所有行业到35岁便容易失去好的工作机会,相反,部分行业在此分界点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比如财富管理、企业IT服务等对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人需求较大的行业。 那么,作为“职场危机代名词”的35+职场人,应该如何应对职场危机,持续保持竞争力呢? 01 持续学习,保持竞争力 我们身处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若遇到35+职场困境,最好的破局方法便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鲜事物,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用知识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你的能力得到提升,选择余地便会随之增多。 首先你可以从自身工作入手,顺着熟练程度,把某项专业技能提升到“高水准”。这个“高标准”可以以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为目标,为之努力,将自己的能力提升到在同行业的多家优质企业都能轻松胜任的程度。让自己始终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你不用做到面面俱到,但如果在某一个单项技能上达到精通甚至专家的水准,那么“35岁危机”自然也能轻松缓解。 02 积累人脉资源 在职场中,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一张大的关系网,必要时,你总能找到出路。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六人定律”,是指两个陌生人之间,只需通过六个人便可以建立联系。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积累人脉,并且要学会经营和维护各方面的人脉资源。 人脉资源的积累不仅限于级别高、资历深的职场人士,你的平级和下属同样是你宝贵的人脉资源,在职场中遇到的任何人,都可能为你之后的职业生涯带来新的生机。 所以,当必要时,你可以通过梳理你的人脉资源,看你的同事圈、同学圈、同行圈中是否有可以帮你引荐工作的人,通过内推的方式,找到35岁之后的职场新机遇。 03 勿把经历当经验 人的职业发展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成长,一种是非线性成长。 线性成长模式是指一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单一维度的要素来驱动的,只要在单一维度下持续地努力,随着时间推移就一定能够持续获得成长,且成长速度较为稳定可控的成长模式。 很多人可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愈发丰富,职位和收入也一定会随之晋升和增加,就像我们觉得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好成绩一样,其实不然。 线性成长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成长模式,我们大部人的职业成长都是非线性,是由很多不同维度的要素来驱动的,并且个人成长轨迹不太可能呈现为简单的直线上扬的成长模式。 部分人总会误把自己的职场“经历”当做“经验”,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一定能够稳步晋升,但是其实每个公司的管理岗位都是非常稀缺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功“挤”上管理层,最后登上所谓的人生顶峰。 我们职业成长的纵向上升通道只会越来越窄,但是横向的通道却会不断变宽,所以35+的你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适应阶段性的工作,并综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知识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建立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从而获取更好的工作成效。 要用“新人的眼光”来学习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个“职场老人”的姿态来看待问题。 不得不说,随着疫情的影响和退休年龄的延迟,当代35+职场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遭遇变故的机率太高了,所以35岁可能会成为你职场中的一道坎,但绝对不是淘汰的决定性因素。 职场中有竞争,想要完全消除焦虑是不现实的,当下需要做的是正视危机的存在,找到其中的问题,把握自己能够控制和改变的,实现危机的缓解或者突破。 35+的职场人仍在努力奋斗的路上,告别自怨自艾,抱着从零开始的勇气,去迎接职场下半程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鹿邑人才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