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改到“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体制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需要更好的“立”、更深的“破”,要在制度的着力点、支撑点、切入点、落脚点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顶层设计,在制度“着力点”上聚合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必须加强对教育、科技等关联事项改革的综合统筹。要突出力量聚合,组建强有力的一体化工作小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力量配置,将各类人才队伍、各项人才工作一体纳入深化改革重点事项,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取向一致、协同发力。要明确导向一致,围绕发展中心大局和区域目标,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纳入行动规划和系统方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产才融合、科技金融等“试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改革融通。要优化考核标准,在构建定量、定性相结合评价体系基础上,根据政府职能部门、高校院所、产业园区的绩效,有侧重加大资源投入,进一步释放“鼓励探索、先行先试”的激励效应。 坚持以人为本,在制度“支撑点”上激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建立坚实的信任度,坚决破“四唯”,给人才去“帽子”,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十年磨一剑”的基础探索和重大成果上多一些耐心,防止出现求“数量”达标而导致的“质量”下降。要创新使用的灵活性,坚持结果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深入推进“揭榜挂帅”“赛马”等“军令状”制度,鼓励更多人才“挂帅出征”,以市场需求促进智慧资源流动流通。要完善管理的科学性,聚焦创新创造基础关键和产业升级转型痛点,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和项目工程,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让他们放开手脚、一展才华。 突出主体地位,在制度“切入点”上放权力。企业是人才发挥作用的主体,要大胆向用人主体授权,才能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把选择的权力用好,给予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大的优待和支持,对重点企业申报人才项目、获取资金支持采取“一事一议”制度,对重要支持、重点项目、大额资助探索施行“自我推荐+行业认定+部门审批”的综合评价模式,确保人才选得准、选得好。把评聘的权力放好,合理界定、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支持部分企业自主开展等级评价,促进技能人才的队伍结构优化。把引导的权力管好,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以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为主导的分配机制,通过技术股权、股票期权、现金分红等方式,给予人才更多薪酬红利,树立起“谁人才工作投入大、谁发展获益就大”的观念。 强化要素保障,在制度“落脚点”上提效力。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要营造“宽适化氛围”,进一步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密切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做到尊重信任、真心关爱,增强人才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要构建“一体化服务”,围绕人才生产生活、子女配偶等“关键小事”涵养宜居生态圈,精准导入“产学研用金”等各类资源,积极贯通人才孵化成长、上下拓展、壮大上市的全周期支持保障,消除人才后顾之忧。要推进“协同化格局”,打破社保、合同等“条条框框”,深化“柔性合作”“星期天工程师”人才使用模式,支持人才集团、猎头公司等市场机构成长,鼓励企业到产业发达、人才集聚地区布局“飞地”“孵化器”、研发中心等设施,促进更多人才在更大区域上流通合作。 来源:中原人才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鹿邑人才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责任编辑: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