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是我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所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离不开战略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对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予以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战略科技人才”概念,在我党历史上尚属首次。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一号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图为光量子干涉实物图。 战略科技人才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当然主体,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关键少数,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但高精尖人才队伍状况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科技人才队伍中虽然比例不大,但其知识产能、创新能力远非一般科技人才所能企及。作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关键少数,他们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大科学工程、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承担着一般科技人才难以替代的社会责任。提升科技人员质量、培养战略科技人才,成为未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点。 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当今时代,赋予战略科技人才独特的历史角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一支可以前瞻科技事业、善于开拓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与深度进军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 更好发挥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注入源头活水,需要积极探索战略科技人才价值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 以学术培育带动战略科技人才整体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乃千秋大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抓紧“科学技术”这个发展的“命根子”,不培养造就对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科技人才,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先机。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战略,并将战略科技人才培育战略纳入其中。应立足现实需求,从战略高度加强对战略科技人才学术成长规律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创新。 以科研激励助推战略科技人才动能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应不断创新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助力战略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中自我赋能,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的全谱系成长。 国家应建立符合战略科技人才特点的科研激励机制。强化战略科技人才决策咨询的作用,充分激活和发挥其作为掌握前沿科技知识的知识优势与智力潜能,提高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科研决策实施、发展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实施等领域的话语权重。扩大战略科技人才的科研自主权,精简报批、审定、验收程序,尽可能减少制度上的繁文缛节对其开展工作的束缚,尽可能消除战略科技人才不必要的精力损耗,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智力效能与技术效能。从国家需要角度出发,推进战略科学家资助体制机制创新,明确适度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力的重要性,在资助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建立差异化资助体系,并在资助额度上有所倾斜和突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以制度保障夯实战略科技人才职业关照。我国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产生战略科技人才的基础。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仍有距离,人才供需矛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战略科技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究其原因,我国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与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尚存诸多不适应之处、部分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藩篱也依然存在,导致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尚未完全释放。这主要体现为:科研项目管理缺乏明确的需求导向,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不够明显。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作用不大、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提升但超时工作情况加剧。科研人员收入待遇和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上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创新,不断夯实战略科技人才的职业关照,给科研人才多样的事业平台,让科研人才无后顾之忧,把国家创新需求、科研人才的创新兴趣有机统一起来,涌现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科研创新的重镇,也是战略科技人才学术成长的“母体”、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背景下,大学应该努力建设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创新体系、以高水平实验室为载体的科研平台体系、有利于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基础研究体系,自觉承担起不断为国家输送战略科技人才的历史重任,大力培养适应国家和时代需要的未来战略科学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将人才学术优势转化为战略科技人才知识创新优势。原始创新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堪称科技创新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最高水平和产出能力。不补齐原始创新及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我国很难摆脱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的困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将流于空谈。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生产知识,并以原始性知识创新、智力集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知识创新推动关键人才培养,推进战略科技人才集聚涌现,不断实现战略性技术突破,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一项根本使命。 让科研平台成为战略科技人才学术成长舞台。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阵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通过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用人主体层面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验室建设成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的重要平台,让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高水平实验室这个舞台上培育科学精神、塑造创新能力。要以产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导向,以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依托,不断增强自身知识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高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要求,积极主动对接科研院所、企业等其他类型的创新主体,探求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人才融合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面向科技主战场,推动原始创新、系统创新、集成创新。 以基础研究带动增强战略科技人才原始创新产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镇,应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五方面协同攻关的组织优势,主动作为,自觉抢占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为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作出应有时代贡献。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集成优势和综合优势,优化自身基础学科整体布局、资源配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策源地。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增强科研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成果产能。要以问题意识引领学术研究,以科研制度建设为引领,加强前沿问题“发现能力”的构建。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