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集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2025-02-19 08:52:12 来源: 作者: 【 】 浏览:44次 评论:0

       不久前,中山市正式发布《中山市“百千万人才”赋能“百千万工程”芳草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百名市级人才计划人才下乡、千名港澳青年入乡、万名大学生返乡三方面18条措施,一场以“芳草”之名激活乡村人才振兴“一池春水”的行动在中山大地拉开帷幕。

       “芳草”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谈丛》,内中讲到“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比喻处处都有人才。中山开展“芳草行动”,旨在最大限度集聚中山各领域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和乡村阵地作用,鼓励更多人才投身“百千万工程”一线,为中山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活力,加快构建各领域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219085136.png


       百名市级人才下乡,培育人才兴村新动能


       开展“芳草行动•智汇百千万”系列活动。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为主阵地,设立65个“芳草行动•特聘人才工作坊”,作为市级人才计划人才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引导人才发挥特长、服务基层的空间载体。依托人才工作坊开展系列活动,举办乡村青年创业大赛,组建人才巡回服务团,结合人才专业特长,常态化组织人才到镇街、村(社区)开展巡回服务。

       实行“乡村人才服务揭榜制”。按照“七人成团、一镇一库”的原则,组织市级人才计划人才对口全市24个镇街形成24个“芳草智库”,实行“乡村人才服务揭榜制”,聚焦区域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主题,收集村(社区)文化、医疗、规划等需求形成“智力需求榜单”,发动各相关领域人才参与揭榜,为乡村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开展“青年特聘”评定工作。在市级人才计划的基础上,创新提出“青年特聘”项目,重点支持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业绩突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人才,可参照市级人才计划享受医疗、安居、金融等服务,子女入读工作单位所在镇街学校可优先安排。


       千名港澳青年入乡,激发人才强村新活力


       推荐申报重大人才工程。广泛发动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港澳青年人才申报国家、省和市级人才工程,允许港澳人才依托中山市单位申报,全职到岗后可获得50万元—160万元资助,享受中山市人才入学、人才医疗、人才安居保障等优待。

       打造高品质创业生态环境。优化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澳中青年创新创业园等平台服务,提供一次性创业资助、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跨境交通补贴、人才住房等一揽子创业政策支持。

       开展粤港澳人才同心行活动。重点依托“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路线开展国情研修和走访调研,聚焦思想引导、经济交流、文化宣传、实践拓展、情感感召等优化活动内容,促进粤港澳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推动万名大学生返乡,引领人才留村新风尚


       办好“芳草创业集市”。引导各类本土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贡献桑梓,对符合条件的返乡本土大学生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依托人才公园、旗溪创谷等特色载体和创业平台举办“芳草创业集市”,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尝试创业机会,享受费用减免、创业融资、市场营销、法律维权等一站式创业服务。推出一批“芳草驿站”,引导全市乡村民宿积极加盟,为返乡人才提供入住优惠。

       推进人才到居住地村(社区)报到制度。广泛发动各类青年人才、回乡定居退休人才到居住地村(社区)报到,各村(社区)汇总报到人才相关信息,形成人才库,摸清人才诉求,发挥人才特长,定期联动人才、组织活动实现互帮互助、共建家园。

       选育“芳草行动•乡村推介官”。开展“芳草有约”大学生乡情体验日,组织本辖区在读大学生走乡入企感受家乡发展魅力。持续举办“青春之眼看中山”等系列活动,在返乡大学生中培育一批“乡村推介官”,讲好美丽乡村故事,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学成返乡、奋斗乡村振兴的信心决心。

       实施“乡村新秀”举荐制度。开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授权镇街评定人才,实施村举荐、镇审定、市备案的“乡村新秀”人才举荐制度,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才中评选“乡村新秀”,入选后分三年发放共10万元生活补贴,享受子女入学、医疗服务、安居保障和金融支持等市级人才待遇,今年试点评出2名乡村文旅领域新秀人才。

       实施人才下乡“五个一工程”。引导专业人才入镇下乡,实施“一村一党建指导员、选调生、乡村规划员、农业科技员、法律顾问”工程,采用服务包形式为全市村(社区)提供乡村规划技术服务,全市289个村(社区)已实现一村一党建指导员、选调生、法律顾问全覆盖,90个涉农村已实现一村一农业科技员全覆盖,有效发挥五支队伍作用,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编辑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