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金融“组合拳”为人才创新创业赋能添力
2023-12-18 09:28:52 来源: 作者: 【 】 浏览:589次 评论:0

以科技金融“组合拳”为人才创新创业赋能添力

河南省洛阳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持续深化人才“引育用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基金引导、银行贷款服务、事后奖励支持、产业基金跟踪”的全周期跟进扶持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人才创新发展新引擎。

微信图片_20231218092935.jpg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人才团队工程师正在调试特种机器人 河南省洛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人才金融服务体系亟待优化

       在设立人才基金前,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扶持主要依靠政府无偿财政支持,存在一定的“痛点、堵点”。

       本地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人才项目募资困难。多数创新创业项目从种子期起步,前期研发投入大,短期内难以产业化,项目要想创业成功,仅靠政府前期的无偿支持远远不够,需要基金投资、银行贷款、产业资本等全周期跟进支持。由于二、三线城市资本市场尚未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体系,特别是支持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数量较少,支持扩张期项目的产业化基金市场活跃度不够,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获得本地社会资本支持的难度较大。

       项目遴选方式不够优化,缺乏创投机构的深度参与。单纯依靠行业专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进行评选,缺乏创投机构的深度参与,无法从市场角度评估项目落地的可行性、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项目融资的可能性,且奖补模式不能匹配人才(团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无法强化财政资金的激励效应。

       财政负担重,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政策环境。采取财政无偿奖励的方式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一方面造成较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无法调动社会资本跟投人才项目的积极性。因此亟待优化人才项目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破解财政资金紧张难题,形成可持续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突出“市场化”

打出“投投联动”金融“组合拳”

       人才专项基金投向为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人才(团队)“练好内功”、提升项目硬核实力,金融机构“主动出击”、赋能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推动产业人才和产业项目结合,打造以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为主要投向的股权投资基金集群,助力人才创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人才、项目、金融三方共享共赢。

       设立人才专项基金。为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人才强市战略,营造洛阳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发挥政府性资金的示范引导、政策扶持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业投资领域,培育强大创新动能, 塑造竞争新优势,特设立“洛阳市英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总规模为5亿元,重点投向符合《河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计划实施办法》支持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所在(创办)的企业,单个人才项目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股权投资支持。为适应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周期长的特点,人才专项基金存续期长达10年(7年投资期+3年退出期),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人才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和国有创投力量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科创基金”与“人才基金”双向联动。鼓励县区政府、产业集聚区、孵化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等参股设立“科创基金”以引导资金的跟进投资和参股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吸引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洛阳,并通过申报高层次人才项目,争取人才基金的联动投资。如2022年洛阳周山高创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投资1500万元引入北京历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洛阳成立子公司——历正科技(洛阳)有限公司,并将生产基地迁至洛阳;2023年筹划以人才专项基金引入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进一步支持企业快速发展。

       “人才基金”与“产业基金”接续发力。为促进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构建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集群,形成“上市一批、排队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项目投资格局。洛阳市产业基金对已获得政策支持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重点优质项目予以倾斜支持,累计额投资金额近1.98亿元。如基金联合支持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所在的洛阳建龙微纳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通过科创板上市审议,成为河南省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洛阳涧光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正在做上市前准备工作,中介机构已进场。中科慧远董事长张正涛表示,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规模化,期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市场化的基金常常等不起也投不起,而市级人才基金与产业基金的接续支持,将成为这类项目茁壮成长的及时雨,缓解了团队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突出“项目化”

创新人才项目评价、资金投入新机制

       建立由第三方创投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评价人才机制,将财政无偿扶持资金向市场化基金股权投资转变。构建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将人才遴选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基金管理机构作为评审主体,以其市场化手段和专业能力实现人才团队及项目的高效挖掘。

       聚焦政府引导、市场培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滚动发展”的运作原则,将财政直接补助向基金市场化投资转变,设立由市级专项资金引导,省创投母基金参股,相关县(区)、国有企业参与的全省政府投资规模最大的人才专项基金。人才专项基金的成立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力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调动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跟投人才项目的积极性,通过“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资金变股权”的方式,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支持力度并实现可持续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创投机构的深度参与,可以从市场角度评估人才项目落地的可行性、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项目融资的可能性,并对入选的人才(团队)提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规范建议、上下游产业资源对接、资本运作以及上市规划等增值服务。

       以市场评价标准遴选人才项目。改变以往聘请专家团队开展人才项目评审的传统方式,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四唯”倾向,树立以企业认可和以贡献、能力等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人才专项基金由受托管理机构和基金管理人作为评审主体,对人才项目的前瞻性、可行性和市场前景进行评价,采用前置审查、项目立项、项目预审、基金投决四级决策机制,通过全方位的尽职调查,对人才项目的投资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并提出符合项目实际的支持方案,助力早日形成与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变被动评审为主动“猎”“投”。传统的人才项目评审程序主要是由申请人申报、人才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评审。人才专项基金采用双线评审,一方面洛阳本土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自主申报,另一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对接全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以市场化方式对高层次人才早中期创业项目主动挖掘、推动转化。由基金管理人推荐的项目,直接进入前置审查阶段。实现“内培”“外引”双轮驱动,开启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打造“人才强市”新高地。

       突出“专门化”

探索“投贷联动+事后奖补”新举措

       为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专门设立洛阳市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金融机构向符合规定的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缓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专门增设“事后奖补”强化财政资金对人才本身的激励效应。

       出台专项“科技贷”政策。洛阳市设立7000万元的“科技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签约合作的11家银行联动支持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和创新人才。人才专项基金与“科技贷”银行合作,对单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可提供最高2000万元额度的科创金融贷款,贷款鼓励采用纯信用贷款,采取抵押担保方式发放的抵押或担保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贷款额度的50%,大大缓解了高层次人才(团队)组建的科技型轻资产企业在贷款融资方面的难题。

       形成银行战略合作。选择一家或多家“科技贷”合作银行,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打包”设计金融支持方案,形成“河洛英才计划”人才(团队)与“科技贷”合作银行的战略合作,多措并举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健康发展。如,中原银行充分发挥本地银行作用,将洛阳市创新人才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服务各类创新人才,打造良好的金融支持创新人才生态环境,其中,聚焦科技领军、创业领军等关键技术人才,通过“英才贷”等专属产品和专项服务,为洛阳引进各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

       提升人才补贴绩效。新兴产业培育需经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金融特征不同,在人才专项基金和科技贷款支持人才项目基础上,按照项目完成绩效目标后研发费用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200万元,由项目单位按贡献情况奖励相关人才;与此同时,实现全市人才政策联动,可享受洛阳市高层次人才个人奖励,既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吸引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又保障财政资金的正向循环,赋能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落地成长。

       创新创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政府政策顶层设计,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统筹基金、补贴设置的系统性、协同性、阶段性,以“投贷联动”“投投联动”“事后奖补”相结合的支持方式,实现政策互通联动,一方面提升政策的吸引力,加大资本基金导入、优化人才基金投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人才项目投资,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发挥财政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优势,实现人才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相互协同,完善人才(团队)培育链条,用优质的“金融活水”浇灌人才项目,助推创新人才集聚赋能、助力优质项目落地见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外引内联、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鹿邑人才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编辑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