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2024-09-10 07:49:59 来源: 作者: 【 】 浏览:2447次 评论: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改革重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新格局,让以人才为代表的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以一体改革塑强科技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之间的聚合力。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通过一体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作出具体安排。“四链”融合的核心问题是供需匹配问题,需要通过统筹推进一体改革,打通供需不相匹配、要素流通不顺畅等方面的堵点。在“供”的方面,关键是强化产业需求牵引,倒逼人才供给侧改革。加快教育体系提质升级,进一步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人才智能时代对教育带来的变革型影响,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开展“人工智能+X”等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持续打造一批产教科教融合的专业特色学院、技能实训基地等物理载体平台和各类共同体等标志性融合平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过程,体系化重塑符合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育人体系。在“需”的方面,关键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创新体系、提高研发强度、集聚创新人才,把创新从纯科研的活动转变为以经济活动为主导的创新,把行政导向的创新转变为市场导向的创新,以企业为核心和纽带,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形成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打通供需匹配、要素融通的堵点,形成多方共赢、自我驱动的改革推力,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以一体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评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导向相统一。评价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教育评价、科技评价和人才评价都是各自领域的“指挥棒”“风向标”,是一体改革中最关键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创新导向和人才发展导向。应该看到,我国的高校、院所的传统评价模式和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束缚制约着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必须通过一体推进的制度性改革,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奠定重要基础,让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向和配置方式都会跟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评价导向走。当前,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让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失效,必须探索发现识别、准确评价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的有效机制,摒弃和破除评上“帽子”才是人才的传统思维桎梏,让广大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脱颖而出,从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

       以一体改革链接用人单位、人才与企业、社会各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共同利益。人才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怎么激发出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改革中都有阐述。对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等;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等。当前,中央和地方层面针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一些沿袭下来的思维惯性桎梏、实际存在的暗礁式障碍、政策接续的断点堵点、要素配置方式的错位,使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和广大人才仍然有顾虑,“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没钱转”的现象仍然存在,应该通过一体改革,完善促进各类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各方利益交汇起来,形成社会、用人单位和人才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让他们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得实惠好处、有股权期权,在全社会形成科技致富光荣的示范效应,营造共同支持全面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来源:大国人才

责任编辑:张编辑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