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为了给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这个春天,江苏省苏州市委组织部密集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掏心窝”为苏州人才工作建言献策,其中一场座谈,一位“既做创业、也投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直言,“一座城市,博的是长期的成功概率。” 参天大树,始于种子。在苏州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创新优势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小种子”是怎么变成“城市创新森林”?解析苏州人才工作的“四链”融合之路,锚定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目标的苏州,背后有着非常清晰且长期坚持的路径选择。 围绕产业聚人才从一片工地“开园”,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简称“B村”)已集聚了620多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240余位江苏省级以上人才,人才总量达4万人,成为国内备受关注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地。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bioBAY “早在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科技招商中心,专职高端人才的引进。2007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每年都会围绕产业的发展遴选一批人才引领的好项目。”在今年2月举行的苏州圆桌思享汇“人才强国战略下的苏州担当”论坛上,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分享了招才引智的“园区经验”。 站在即将三十而立的门槛上,苏州工业园区正从“产业引领”向更高的“平台引领”转型,通过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科研生态体系去吸引更多的全球高端人才。 东有B村,西有科村。在苏州城西,以真山真水著称的“苏州科技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科村”。回望“科村”的发展路径,从太湖之滨建起一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制胜法宝就是一以贯之的“以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科学城”,对“种子期”项目青眼有加,提前引育和锁定早期人才企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人才集聚度,累计集聚海内外人才2万余人。 去年8月,太湖光子中心落户“科村”,总规模100亿元的太湖光子产业投资基金启用。围绕光子产业链、创新链形成的先发优势,苏州科技城正全力推进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聚力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光之地”和世界一流科学城。 产才融合发展一直是苏州人才工作最鲜明的特色,在制定苏州四大主导产业和25个重点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集群3年行动计划中,坚持把人才创新资源作为支撑力量,同步绘制产业地图和高层次人才地图,大力招引和集聚各类急缺紧需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全市98%的领军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 突破瓶颈抓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放大“苏州制造”优势,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苏州一方面大力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另一方面,推出“创新联合体”的“落地版”,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去年以来,苏州先后组建由信达生物、亨通海洋等龙头企业牵头的1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抱团”攻关“卡脖子”难题。这些龙头企业,有10家是上市企业,2家是中国民企100强,4家是专精特新企业,均为各行各业的“明星翘楚”,能够更好地把技术的创新突破应用于市场、转化为产品。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能级科研机构加入其中,积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共享创新载体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的升级。 苏州深知高校对于城市未来的重要性,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深度合作。去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C9(九校联盟)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了重大布局,各类聚焦产业发展的研究院所成为苏州与全国高校的“超级连接器”,人才、科技、项目等创新要素在校地之间形成“环流”。 除土地资源、科研政策等支持外,苏州还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城市品牌,为高校搭建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桥梁。在武汉举办的两场“校园苏州日”活动,就有来自苏州吴江区、吴中区的五家行业龙头企业推出总额超2000万元的重磅“合作菜单”,吸引高校积极响应,校地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越走越近”。 融合发展育人才“背包客”们来到苏州创新创业,他们更多是带着技术、电脑,一份商业计划书,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伴。从“初创”起步,如何实现从“科学家”向“科创企业家”的转变,是他们必须迈过的“鸿沟”。 去年10月,苏州科技商学院应运而生,并举办首期高级科创人才研修班。商学院与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班,旨在通过创新“政产学研金”联合发展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形成合力,实现“科技人员懂产业,产业人员懂科技,科学家懂管理,管理者懂创新”。 在办学特色上,既有研学基金加持,由国资创投、金融机构等市场化主体共同资助设立基金,支持学院开展与发现产业创新赋能项目和人才,还有人才绿色通道,学员企业路演优胜项目可获学院战略合作基金优先投资,并给予姑苏领军人才项目绿色通道。 苏州提出要做各类创新主体最可靠、最贴心的“创新合伙人”,学员纷纷响应。一期班吸引了66名学员,其中28名有博士学历、47名为企业创始人。二期班也于今年2月开班,火爆的报名信息中不乏北上广深、港澳地区的企业家,最终择优录取学员84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学员企业90%为规上企业,都是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主力军。 苏州科技商学院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为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创投基金、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推动产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资本赋能。目前,学员之间已经碰撞出一些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融合项目,如一期班两位学员已在低碳零碳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年底产值有望突破一个亿的“小目标”。 资本赋能“硬科技”至今年2月,苏州在境内A股上市的公司总数已达201家,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后,第五个拥有200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的城市。 苏州企业的“上市速度”,源于背后的“硬科技”支撑,苏州201家A股上市公司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占比近90%,闪耀资本市场的“苏州板块”,正日益成为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服务企业上市,首抓服务人才科技企业。苏州全力挖掘相关人才企业和科技企业,择优置于上市企业后备库加以培育。积极发挥市场力量,集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资源支持上市后备企业,苏州47家金融机构成立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全力满足企业创新的融资需求。大力支持股权投资机构,目前,在中基协备案登记的苏州各类基金已达到2400支。 “一位人才带着方案、技术和项目来到苏州,苏创投会通过天使基金支持他。从过去数据看,每轮大概估值在5千万元到2亿元之间,融资额在1千万左右。天使基金后紧接着就会跟上一个‘天使贷’,根据相关额度至少1:1来加以匹配。”苏州创新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明了人才到苏州后将享受到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方案。 在人才金融领域,苏州走出了多个“率先”:率先建成中国创业人才投资中心,出台人才金融10条,加强对社会资本的激励力度;率先推出最高5000万无抵押“人才贷”,目前已为960家人才企业发放贷款85亿元;率先发起设立“姑苏人才基金”,重视投早、投小,助力走出“创业死亡谷”,已累计出资近2.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23亿元。人才金融在催化产才融合发展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爱才留才“暖”生态 日前,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间谈及苏州对人才的渴求,并为苏州青年人才驿站“代言”。为年轻人的“职场第一步”考虑周到,这就是苏式爱才。目前,全市已建设“苏青驿”人才驿站104家,提供人才客房2562间、床位4761个、公共活动面积2万余平方米。 苏州始终不断做强比较优势,积极营造最优人才生态,努力使苏州成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向往之地。以创建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通过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人才社区,统筹谋划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人才社区建设,切实为人才来苏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建设“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助力各方人才在苏州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苏州青年人才驿站 “你只需要一个背包,其他‘包’在苏州身上!”围绕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苏州已连续14年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累计吸引3万多名全球高端人才来苏对接,落户项目超万人,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154人。今年是创业周15周年,苏州将坚守“高层次人才落户、高质量项目落地”初心,面向全球放大苏州的引才声量,打造“永不落幕”的创业周。 苏州坚持以人才服务作为留才关键,全面考虑各层次人才需求,建立“人才服务专员”,目前专员团队已超100人,打造“人才星期五”活动品牌,开展政策推介、人才服务等活动,开发“苏苏有礼”人才体验小程序,每年向来苏就业创业青年发放10万张“人才体验券”,让人才不到苏州就能感受到苏州的温度、来了苏州更加离不开苏州的温度。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苏州有自己的执着与坚守,通过一个一个具体案例推进路径创新,不断打破边界、搭建平台、加强链接,促进“四链”共生耦合,助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壮大“城市创新丛林”。 种一棵树,最佳时间是十年前,其次,便是现在。面向未来,厚植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的苏州,正在“植”此青绿、耕耘不停。苏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纵深推进“四链”融合,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相信会有更多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尖端人才、创投机构等创新要素从世界各地朝苏州聚集,碰撞出新的科技火花与产业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