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机制,是推动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一体推进,赋予人才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以协同化、系统化、一体化的理念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创新人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雄厚人才基础和更强大战略支撑。![]() 浙江舟山海洋人才在海上牧场精心绘制党旗图案,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浙江省舟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耦合效应,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为关键纽带,从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促进战略协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人才强国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统筹当前和长远、全局和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构建引领型、体系化、贯通式人才发展新格局。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世界大国崛起规律表明,强国地位的确定总是伴随着其经济、科技、文化、国防、综合国力等增强,底层逻辑中人才一定居于先导位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联动和共同作用发挥,特别是从中国场景中挖掘、归纳、提炼出适合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要求的人才强国理论逻辑,从 “三位一体”布局中健全适应人才引领驱动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工作体系,从而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从“跟随式”向“引领式”战略跨越。同时,面对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断链脱钩等外部风险,也对人才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和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给人才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迭代加速,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为我国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跨越赶超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人才优势转化成创新发展优势,既在于“四链融合”机制能否促进要素高效耦合,也在于能否以人才为纽带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接国际优质创新要素。所以,人才工作体系的着力点要立足于促进人才开发供给侧和经济社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回答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时代命题。 肩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迫切需要人才工作体系自我变革、优化提升。从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关系来看,人才高地一体两面,是人才要素和创新要素、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有机集合体,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作为当前人才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深刻改变传统的人才发展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来看,要把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战略科技力量的双向驱动,在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全要素支持、全链条配置,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建立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人才工作必须高点站位,加快从单兵推进向系统集成的战略转变、从工程(政策)牵引向平台(生态)集聚的理念转变、从引进为主向引育并重的路径转变、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治理的方式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人才工作体系尚存短板弱项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才发展水平特别是人才引领驱动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人才资源配置与战略人才力量组织方式亟待优化,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人才工作体系还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在供给体系上,人才队伍存在供需不平衡、拔尖人才缺口大、海外引进受阻等困难。现阶段我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高精尖缺”人才供给不足,大师、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匮乏,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短缺明显,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储备不够,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专业人才数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缺口。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归根到底在于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质量导向不鲜明,基础学科与拔尖创新人才全学段教育体系尚不健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人才全球配置能力偏弱。 在治理体系上,人才发展存在多元主体松散、工作条块分割、运行效率偏低等不足。人才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政府放权授权还不到位,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标准界限不清晰。有些地方职能部门之间人才管理存在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工作条块分割导致跨层级、跨部门、跨事权、跨地域的交流协作存在壁垒,人才发展重大任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合作能力缺位,往往落入“各自为政”困境。人才战略布局、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的传导机制运行不畅,亟待提高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集成攻坚能力。 杭州市临安区工作人员给企业员工解释最新的人才政策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在制度体系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政策亟待突破。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地方在人才竞争中出现的单纯比拼资助、盲目跟风加码,政策趋向同质化现象明显,政策频繁调整影响人才合理稳定的心理预期,人才工作法治化进程缓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人才评价“破四唯”后“立新标”不到位,国家目标和使命导向不鲜明,科技成果评价、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自主权等政策集成效应面临瓶颈。人才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力度不够,支持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人才特殊调配机制、特殊使用制度、特殊支持政策有待在试点改革中加以总结推广。 在效能体系上,创新资源配置错位导致人才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实现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人才引领驱动效能不高表现为:重大成果、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比较少,“科技人才与经济相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相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和现实生产力相脱节”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支撑人才发展的要素配置体系滞后,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环节、根部技术的创新资源投向投量不精准、不聚焦、不兼容,贯通产业、科技、人才、资金一体化支持缺乏集成和联动机制,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存在供需错配,人才贡献率有待提升。 完善新时代人才工作体系的实现路径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定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集成的人才工作大格局,促进人才工作内部各要素、人才工作与其他工作及相关环节之间的统筹协调,实现各司其职又同向发力,从而提高破解综合性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聚焦人才强国战略核心要义,以系统性思维完善人才工作战略框架。从全创新链整合角度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的战略协同功能,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线,横向上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度耦合,纵向上促进战略上下贯通、制度有机衔接,形成整体推进、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态势。瞄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战略目标,注重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与战略科技力量的双向驱动,统筹推进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平台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别要创建国家实验室、“双一流”高校、国立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新型人才发展体系。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功能分工,突出战略协同机制培养和集聚一流人才的功能定位,以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高水平动态平衡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发挥高校作为三大战略协同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重点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青年人才成长、拔尖人才涌现上探索创新,加快完善全链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围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一体化布局健全人才工作组织结构。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嵌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明确细化职能部门人才发展职责、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人才工作体系。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将人才工作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避免职能交叉分散和资源低效配置。发挥重大人才项目的牵引作用,建立健全平台、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资源的分类管理机制,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核心科技领域和核心创新团队,形成更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探索跨系统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和跨区域人才共建共享机制,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或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努力形成“政产学研用”高效能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着眼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以集成式改革优化人才工作运行模式。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注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和联动集成,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集聚平台综合改革试点试验田作用,以制度集成创新着力破除当前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流动等环节的顽瘴痼疾。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推进“三评”改革联动,加强重大人才项目专班建设和项目制管理,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模式,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以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推动人才发展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丰富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助推人才工作决策科学化和人才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的服务资源网络,广泛调动市场社会力量参与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试点,加快营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系无锡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大国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鹿邑人才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