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党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纪实(深度长文)
2021-04-26 00:25: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81次 评论:0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契机,党的中心工作开始实现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起步。

伴随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急需大批适应“十年动乱”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步伐要求的各类优秀人才,急需通过对传统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突破,打开束缚各类人才的种种桎梏,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

拨乱反正,重新回归人才战略定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理念,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起步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把人才及其工作重新摆上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一大批具备“四化”条件要求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极大优化了干部人才队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

提出了“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正常的离退休制度”的要求,形成了干部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机制。

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要求同一切轻视科学技术、轻视智力开发、轻视知识分子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纠正轻视知识分子的状况。

同时,强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为人才成长和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着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及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

尤其是全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举行,极大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未来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思想、理论和舆论基础。


1.jpg

图为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现场

改革体制,让人才智力充分释放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强调,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调动人才智力开发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作用。

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必须根除束缚科学技术人员智慧和创造才能发展的体制弊端,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为贯彻落实上述《决定》,国务院先后于1983年7月、1986年7月和1987年9月印发《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科技人员兼职条例》等规章,对破除科技人员的体制束缚与限制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相继制定印发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科技人员首先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开始冲出体制“牢笼”的“深宅大院”,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


创办、承包、租赁企业

一些被积压浪费和使用不当且有志到经济建设一线“闯”事业的科技人员,包括一些科技管理领导人才,先后采取组织选派、借调、停薪留职、辞职等方式,从党政群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有大型企业“上山”“下海”,按照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经营管理经验等,创办企业、承包企业、租赁企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据调查,至1989年末,仅辽宁省的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就有1223名各类科技人才,包括市厅级、县处级科技管理领导人才“上山”“下海”创办实业、承租企业。

农业科技承包

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尤其农林果畜及农技推广等部门的科技人员,走到农村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商洽签订农业科技承包事项,包括农作物增产承包、林果收入承包、畜牧家禽疾病预防承包、技术指导咨询、收购与运输承包等。

催生科技副县长

改革开放后,有的县委、县政府开始尝试从国家及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科技副县长,解决科技力量不足问题。科技副县长、科技副市长、科技副乡镇长以及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科技副厂长应运而生。至1989年末,占全国20%的中小城市、70%的欠发达地区的县、30%的欠发达乡镇以及一些集体、乡镇企业,都有科技副职作贡献。

科技人员兼职

在国务院《科技人员兼职条例》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和厂矿企业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支援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科技人员兼职服务,成为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活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制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急需大批专家,尤其是中青年专家。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书记处于1983年3月提出,对那些在国内外有名望并做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生活待遇方面的问题,应作为特殊情况加以解决。

根据上述精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劳动人事部、财政部立即拟定了《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并于1984年初印发执行。《通知》对选拔的意义、目的、条件、范围和提高生活待遇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决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

1984年12月,全国第一批424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产生,其中包括陈景润、宋健、周光召、陈敏章、路甬祥、汝信等。1984—1989年的6年间共选拔三批,全国有1800余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此殊荣。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制度

1989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为在“四个现代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发放特殊津贴。据此,人事部立即制定实施方案。经过深入研究讨论,决定先解决有卓越贡献科学家、专家和著名教授、学者的待遇偏低问题。办法为:每月发给100元生活补贴,数量为1000人左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制度的建立,成为党和国家人才工作领域的一个著名品牌项目。

院士制度

1984年12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院士制度,并将“学部委员”改为院士。1988年1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召开执行主席会,讨论完善建立健全院士制度事项。至1989年末,中国院士制度初步形成。之后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首批选举产生了9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制度的建立并不断完善,为我国高端科学技术专家型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与管理,形成一支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科技高端领域的国家级专家人才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激发着我国高端人才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研究的创造力。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首先在高教、工程、农业、卫生、科研等22个职称系列领域展开。

1986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在全国全面实行专业技术聘任制度,实现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制度改革,形成了新时期我国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框架体系。

至1989年末,全国企事业单位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结束,共有3600余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注重开发,提升人才创造素质能力

恢复高考,全方位培养青年知识技术人才

1977年10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国务院印发相关恢复“高考”的系列文件,我国“十年动乱”的人才开发培养停滞局面结束。

“高考”制度恢复时,不仅城乡知识青年踊跃参加,而且有经验的工人、农民、士兵中也有许多积极参与者,且放宽报考条件、降低入校门槛。

据统计,1977年冬通过“高考”全国高校录取27.8万余人;1978年春通过“高考”全国录取40.2万余人。至1989年末,通过“高考”全国高校共录用579万余人。这些人毕业后,大都成为我国科技、卫生、教育等事业和企业发展的骨干人才,还有的成为党政管理和领导人才。

2.jpg

清华大学1977级学生在课堂上

成人教育,全面提升在职人才知识技术能力

1966年,学生停课、高考停考后,一大批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至1970年开始陆续进入党政群、公检法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他们中有许多人担任了行政管理领导职务,也有许多人进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由于这些人员不具备相应的学历或知识技术水平,阻碍他们的提职晋级,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不具备相应学历或知识技术水平的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成人教育。于是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大学和夜大学(简称“五大”)成人教育形式兴起。后来,自学考试也相继开展。“五大”成人教育从专科到本科,再到在职研究生。另外,有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在相关高等院校开设专修科,开发培养后备干部人才。

通过“五大”或自学考试获得相应学历或达到相应知识技术水平的中青年人才,均在各自岗位或到急需的地方提职晋级;以前是工人、农民身份的大都转为干部或进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得以充分发挥。

继续教育,着重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

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起步的,1979年5月,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届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

1980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中,首先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1983年在劳动人事部科技干部局设置了继续教育处,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设置了继续教育工作机构。1984年11月,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成立。

1987年10月,国家经委、科委、科协联合印发《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同年12月,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继续教育活动的重点,是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新知识、新技术素质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到1989年末,继续教育活动在全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起来。

大规模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全面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创造力素质,而且还带动了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获取了人才、科技、经济和社会效益。

博士后站,开发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1983年和1984年,李政道先生先后两次给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议借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他认为,中国必须培养一部分带头的高级科技人才。

3.jpg

图为中国博士后制度倡立者李政道(中)参加清华大学博士后20周年活动

1984年,邓小平同志接见了李政道先生,详细听取了关于实施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和方案,指出,这是一个新方法,是培养使用高级科技人才的好制度。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国务院立即批准了该报告,标志着我国博士后制度正式确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立,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吸引、培养和使用高水平年轻人才的新路,也为年轻博士创造了一条脱颖而出的发展途径。至1989年末,全国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超过300家,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达到9000名左右;出站累计达到5600名左右。

市场配置,人才创造活力在流动中实现

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产生发展的。1978—1982年,以市场配置行为为特征,适应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调整恢复的需要,人事部门在全国逐步开展调整人才用非所学、调剂人才余缺、人才兼职、智力下乡、厂校合作、外资与民营企业输送人才智力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人才计划调配体制,推动着人才市场的产生。

1983年3月,以辽宁沈阳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为标志,人才流动工作进入政策推动、机构承载、畅通渠道的新阶段。至1989年末,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大部分城市先后成立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和科技人员兼职等若干政策规定,各级政府也及时制定下发实施细则。有的省还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等规章,促进了人才流动有序展开。

1987年5月,全国第一家人才市场在沈阳开业,辽宁省人才市场也随即挂牌。值此,我国进入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时代。1989年5月,人事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流动工作会议,总结全国10年来人才流动工作及人才市场建设的成效与做法,用建立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的思路,统一思想,为人才市场的发展及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市场的建立,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释放创造活力,提供了配置机制、社会载体、人事保障和服务体系。同时,为流动人才解决了进入市场的后顾之忧。据统计,至1989年末,全国各类人才服务机构累计接待流动人才1601万人次,帮助256余万人找到了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工作或岗位。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使用开始与世界接轨

派遣留学人员

改革开放在起步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扩大向外派遣留学生的思想。党中央决定采取国家、单位、个人三结合的办法,组织选派国内有条件的青年人才出国留学和访问。

198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明确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人员工作方针。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人事、教育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人才出国留学,学成后回国服务。

这一时期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国家公派的,占20%左右;有单位公派的,占30%左右;自费留学的占50%左右。这些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大都成为国家或单位的科学研究、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引进国外专家智力

1983年7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开放”的讲话,提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参加我国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同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引进国外智力、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并成立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

同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的目的意义、标准条件、管理任务和保障措施。随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先后制发实施细则、成立工作机构,大力开展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工作。同时,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及其项目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重要技术改造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引进国外人才计划。

组织出国培训

出国(境)培训是我国人才与国际接轨的重大举措。1986年7月,中央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工商企业出国实习培训人员《选拔派出暂行办法》《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外管理条例》等。初期派出的对象为工业、交通等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后期扩大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至1989年末,全国累计选派出国实习培训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人;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近10万人。

项目合作交流

在李政道先生的推动下,中国与美国于1981年开展了CUSP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计划,我国每年选派百名左右的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我国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访问学者项目,选派中青年专家、学者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时间的学习考察访问。自此,我国先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合作交流项目。

作者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