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高度重视,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今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是牵引。要以重点带动整体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更大力度、更高质量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充分认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对创新驱动和人才发展的助推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为引领的各类重大人才工程,有力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表现为“三个现象”: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井喷”现象。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极大地调动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国家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呈“井喷”现象,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位势节节攀升。近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连续多年来都是世界上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总数第一次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申请数总和。在2018年“彭博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上升至第19名。美国彭博社称,中国排名上升是因为劳动力构成中科技和工程人才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名列第22位,较2013年前进了13位。这几年,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能保持合理区间,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人才创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2015年达到33.5%,人才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美国《福布斯》报道称“近些年来,通过制定一系列政府支持的人才计划,中国正加速从世界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二是最大“海归潮”现象。“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8000多人,并带动各地实施引才工程项目,吸引5万多海外高层次人才,由此带动了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70%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2017年留学生选择回国的人数突破60万。有专家据此分析,10年前留学出归比是7比1;现在回归的是7加1。大批海外留学人才的归来,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了强大人才活力。三是人才发展指标“提前达标”现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底,《规划》确立的2020年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基本上接近目标值,有的已经提前实现。如人才发展核心指标中,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目标值为1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占比达48.5%(目标值为43%)。五支人才队伍发展指标除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外也基本实现。其中,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理人才达4334万(目标值4200万),高技能人才达4500万(目标值3900万),分别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3.2个百分点和15.4个百分点。人才发展指标之所以能提前实现目标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了人才投入力度,推动了各类人才队伍快速发展。 科学分析研判“人才工程项目多”的现象。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人才工程项目过多过滥”的非议,对此要客观分析。实施人才工程项目是近几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各地各部门竞相实施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是实施人才工程项目是加大人才投入的有效渠道。人才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因素。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为切入点,有效破解了财政科研经费不能直接支持人才的难题,带动各地各部门加大了人才投入,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也不断健全。《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相继投入800多亿用于实施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社会人才投入的规模也逐年加大,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财政科研经费大量投资于物、只能购置仪器设备、造成投资效益低的状况。二是人才工程项目多是我国人才队伍结构层次复杂、分类施策的必然结果。我国人才队伍从大的方面有六支: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每支队伍又划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采取分类、分层施策的办法,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计划,既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又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三是人才工程项目多还存在统计不准、概念混淆的问题。社会上把各类人才计划都视之为“人才帽子”是不科学的。我国实施的人才工程项目大多是各类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比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等,这些人才工程项目都具有阶段性、时效性特点,获得支持的人才也并非获得了相应的人才荣誉称号,不能简单地把人才工程项目等同于人才荣誉称号。在人才工程项目统计上也存在着大计划套小项目、重复统计等问题。比如:中央有关部门被统计实施了100多项人才计划,实际上不到30项,其中还有10多项是奖励表彰项目和基金项目。 坚持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引领创新发展和动能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突破发展瓶颈、转化发展动能、解决新时代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举措是培养吸引用好各类人才。只有依靠人才优势,才能形成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国为保持本国的竞争力,形成优势领域和前沿成果,纷纷有针对性地实施高端人才计划,以吸引留住全球各类杰出人才。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专项资助计划,为来俄罗斯工作的国际知名科学家提供3年1亿5000万卢布的高额资助。法国国家科研署(ANR)于2009年启动了“博士后回归”计划,对每个入选对象在3年内提供60–70万欧元的科研资助。2007年成立的欧洲研究理事会(ERC)在第七框架计划期间,先后设立了3个人才专项计划,培养和吸引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处在不同阶段的高水平研究人员,资助额度在150–350万欧元之间,受资助的研究人员有4351名,受益的团队成员大约有28000人。相比较而言,我国人才计划无论在资助规模还是在资助额度上都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我国要赢得竞争比较优势,必须坚定不移、更高质量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一是要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引才用才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扩大人才资助规模,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三是更加精准地培养支持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要针对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重复支持、评审不规范、缺乏衔接配套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全面提升重大人才工程实施质量与效益。要优化整合人才工程项目,分层分类建立定位清晰、梯次分明、相互衔接、覆盖不同领域人才和人才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才工程项目体系,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消除项目多、基地多、评审多对人才的负面影响,避免重复支持和人才无序流动,为人才心无旁鹜创新创业、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