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新作为:人才国际化的首都探索
2018-04-16 20:12:58 来源:中国人才 作者: 【 】 浏览:1377次 评论:0

   “外籍配偶及子女可永久居留”“外籍科学家能牵头国家科技项目”……227日,中关村人才新政20条刚一发布,立即引发中外媒体的关注。

  这份由中组部、科技部、公安部、人社部、中国科协等五部门会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的文件,从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支持国际人才兴业发展、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20条改革新举措,其中多项为全国率先提出。

  一直以来,通过颁布实施系列人才新政,提高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北京进行首都建设的有效途径。

  北京欢迎你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53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面对“四个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和智力需求,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成为北京的必然选择。

  早在2008年,北京就紧跟国家“千人计划”的步伐,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全力推进“海聚工程”——“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打造首都海外学人之家。

  “那次‘海外赤子北京行’把国内的环境、政府的支持政策包括科研资金上的扶持政策都为我们做了介绍,让我感觉到‘中国需要你’是真真切切的,‘祖国支持你’也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千人计划”和北京“海聚工程”专家、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晓艳至今仍记得当年参加“海外赤子北京行”时的感受。

  目前“海外赤子北京行”已成为北京市乃至京津冀地区的海外引才品牌活动,2010年至今已有上百名海外学子通过此活动来京创新创业。

  “海外赤子北京行”从创始之初,就明确瞄准海外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尽管每年的报名人数节节攀升,但活动坚持只邀请100名左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参加,不盲目扩大规模。正是坚持这样的高标准,才满足了用人单位、创业园区乃至创投公司对高端人才的渴求。

  落实中央“向用人主体放权”的要求,也体现在“海外赤子北京行”引才工作中。活动报名人员的筛选,主办方只对海外人才的资料进行整理,具体的评估打分交由用人单位和创业园区进行。对与用人单位已有前期接触、用人单位也有意向与其深度交流的海外人才,主办方还会定向邀请。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作为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市管企业,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上下了大功夫。

  20173月和9月,“北京市硅谷高端人才峰会”和“北京市硅谷科技与人才峰会”在美国硅谷举办,两批共16位来自海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优秀科学家受聘成为“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并成立了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委员会。

  如今,以美国硅谷为重点、覆盖全球主要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网络已经建立:在美国硅谷形成“一司一金一中心”的业务布局,成立美国子公司,与斯坦福大学合作设立丹华基金,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在德国海德堡成立“中关村德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华盛顿、多伦多、伦敦、芬兰、悉尼、东京等地设有联络处。

  向北京市推荐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是海外联络工作长期以来的核心任务。硅谷联络处推荐的团队及其创业项目,大部分为外裔创业者;芬兰联络处向北京冬奥组委会推荐了索契和平昌冬奥会的储雪顾问Mikko Martikainen,其独创的造雪、储雪技术将解决北京冬奥会期间不下雪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海外联络处2017年共推荐110个项目到中关村,其中19家企业已成功落地。

  留得下更要干得好

  201727日,对诺基亚剑桥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魏迪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与北京市科委签订政府特聘岗位合同,被聘为主任助理。

  2012年,北京首次面向海外高级专业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设立政府特聘岗位。如今,政府特聘岗位的范围从以前市级部门拓展至“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以及筹备2022年冬奥会等市级重点任务的各地区政府部门。去年,共有17个政府特聘岗位面向全球发布。

  “不同于其他的引才计划,北京的政府特聘岗位可以通过聘用专业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机制,并通过政府层面推行。”魏迪说,“这对于探索真正有效的产学研模式十分有利,至少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方面,这个政府特聘岗位模式很成功。”

  魏迪任科委主任助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组建和运行。这个由中科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刘忠范领衔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吸引他回国的重要因素。“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心,读博士的时候,我就曾暗暗许愿,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打造一个像VTT这样的研发机构。”

  魏迪所说的VTT即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芬兰科技创新产业链中,VTT扮演连接基础研究机构和企业两者的中间人角色,进行项目应用研究。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灵活的机制,VTT成为北欧地区最大的综合研究机构。

  实际上,北京市早就开始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

  2005年,北京市和科技部就联合推动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尝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近几年,北京加快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步伐。20146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成立;同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20158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成立;2016年,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成立;201712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落户中关村软件园。

  除了担任北京市科委主任助理,魏迪还担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执行院长。这个新型研发机构让魏迪求学时的梦想落地,“我们将探索建立全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创业平台。”

  今年年初,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希望通过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关村人才新政20条,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才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可以担任新型科研机构法定代表人。同时,新政将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领衔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此举必将极大激发外籍人才参与我国科技创新的热情。

  而北京对于海外人才的热情也绝不仅仅局限于这1.6万平方公里之内,近年来,北京的跨境人才工作正飞速拓展。

  构建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生态体系,基于孵化器、加速器、跨境办公室、共享办公空间等服务设施,实现硅谷本地优质初创企业、国内成熟企业跨境办公机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繁荣发展;

  设立“中关村海外科学家办公室”与“中关村海外博士后工作站”,为顶尖科学家搭建海外办公及研究空间,支持其利用离岸创新资源开展科研工作;

  构建与国际接轨人才机制的不懈努力,让北京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路上越走越扎实。

  创新生态 安家安心

  “中国实施人才签证制度带来的出入境便利,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外籍人才来华交流。”12日,拿到《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的微软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撒朱拉姆托·乔治高兴地说。他这张由北京市外国专家局签发的确认函,是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后的全国首张。

  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出入境。去年1128日,国家外专局、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印发《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人才签证发放范围和期限,北京是试点城市之一。这个实现了最长有效期、最长停留期、最短审发时间、最优惠待遇的政策,让海外人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

  在中关村,政策的优惠力度更大。在申请永久居留方面,实现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的全覆盖,允许中国籍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也通过“直通车”程序申请永久居留。来中关村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关村企业的境外员工,也能换发多次入境有效的访问签证,从而免去频繁办理短期签证入境的麻烦。

  便利不仅仅在出入境,近年来,北京在打造人才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因“需”制宜,让广大海外人才安家安心。

  在朝阳区行政服务大厅,有几个特别设立的海外人才专属服务窗口。在这里,朝阳海外学人中心的“服务专员”负责为海外学人提供专业化的工商注册绿色通道审批、外籍人才出入境证件推荐函办理,以及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材料接收和政策咨询服务。

  “坚决不做二传手。”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肖振祥告诉记者,“服务专员”制度,就是由学人中心工作人员直接对接各位专家,建立起常态化、专属化的沟通联络机制,更好地服务海外人才。“服务专员”要当好翻译,做好详尽的政策解读;“服务专员”也是经纪人,帮海外人才排除干扰,让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业。

  2013年起,朝阳区开始举办“朝阳海外学人创业大会”(OTEC),既对外开放,引入海外知名创业服务机构等单位,又对内开放,欢迎全国多地人才服务部门共同参与,通过汇集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和支持组织,促成海归创业者与“项目、资本、技术、产品、服务”等要素的全面对接,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去年,北京发布了《关于推进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抓紧推进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新首钢等4个试点区域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全力打造一批产城融合、职住一体、多元包容、创新创业的特色区域,积极营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为了让国际人才更快实现社会融入,北京加快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节奏:简化外籍人才住宿登记手续、支持相关保险机构开发设立针对外籍人才的保险产品……

  “首都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北京市政府报告显示,过去5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2017年达到2.8万亿元。中关村涌现出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性成果和创新型企业,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这些海外人才的努力。“北京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吸引和涌现出大批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共同书写这个伟大新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邵峰说。

责任编辑:滕金虎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