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回眸
2022-10-14 13:21:34 来源: 作者: 【 】 浏览:844次 评论:0

让人才智力在基层一线生根开花

——党中央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回眸


      加快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发展,人才是关键。

      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占全国土地面积71.1%的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7.8%,且大多集中在省会等中心城市,难以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明确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让更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让人才之泉在基层汩汩奔流,让智慧之花在一线竞相开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这是时代课题、使命召唤!

总书记的牵挂

      海阔天高,风正潮平。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他殷切勉励一线育种、制种农业科技人员:“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从1968年第一次到海南开展杂交水稻科研以来的50多年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带领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每年都要到这块试验田里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以汗珠落地摔八瓣儿的虔诚,终生践行“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的诺言。

      袁隆平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指出对袁隆平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躬身一线,奉献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鼓励人才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等最需要的地方流动,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帮助西部地区提高当地人才队伍能力水平,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向对口帮扶地区选派扶贫干部和专业人才,也要突出精准,缺什么补什么,增加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方面干部和人才比例,优化扶贫干部和人才结构;

      ——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号召,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

      ——2018年7月3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看望师生,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贫困地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国家、为家乡培养优秀人才;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2021年4月27日, 习近平在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同农技人员交流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微信图片_20221014131612.jpg

在兴产业兴人才的背景下, 一批批扎根和活跃在民间的生产能手、实用型人才就地崛起,是乡村振新中不可或缺的“田秀才”“土专家”   左国辉 摄

      心挂牵,念不忘。

      从梁家河到十八洞再到毛竹山,从古田到阜平再到临沂,从延安到遵义再到井冈山,从金寨到吕梁再到石柱,从张掖到武夷山再到崖州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基层的村村寨寨,走过艰苦边远地区的梁梁峁峁,但不论走到哪里,总是把鼓励引导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挂在心头!

集中力量办大事

      4月21日 ,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委,在北京召开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就选派医疗、教育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集中力量帮助建好县人民医院、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部署。

      自2015年以来,陆续启动实施的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为加快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采取屯垦戍边、“三线”建设等重要举措,推动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集聚了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重要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和帮扶力度,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针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实施的一系列人才计划和工程项目温度更高、力度更大、精度更准:

      ——54.6万名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培养人才,有力支持了艰苦边远地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增强了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0多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成为脱贫攻坚“生力军”、致富带头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他们继续战斗在广袤乡村;

      ——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和任职村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产业,不仅增强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还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激发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活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50.4万名“三支一扶”人员沉到基层一线,从最初的教育、农业、医疗、扶贫,到现在的农技、水利、文化、社会保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偏远落后地区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2596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民族地区服务锻炼,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开放合作和培养专业人才中,发挥参谋智囊、桥梁纽带和传帮带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贡献才智;

微信图片_20221014131912.jpg

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第十八批博士服务团行前培训 《中国人才》记者 李向光 摄

      ——279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从西部地区选派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及东部地区所属研究机构、重点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研修取经,学成归来后,这些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像火种一样,点燃照亮一方;

      ——400多位“院士专家行”成员,在中央组织部及有关部门组织下分批深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在田间地头、学校工厂开展咨询服务,让老区盛开“科技花”,为基层广结“智慧果”;

      ——累计招生70万人的面向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培养数百万针对基层一线急需紧缺的职业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已经在建设西部、服务基层一线中产生了“种下一棵树,长成一片林”的示范效应……

      一旗定向,万箭齐发。一条条汇入基层的智力大河奔腾向前 ,一块块沉积一线的人才洼地蔚为壮观!

全国一盘棋

      中小微企业车间,“科技副总”解难题、院士专家“结对子”;广袤田间地头,万名“科技特派员”投身乡村振兴;偏远艰苦山区,青年“博士服务团”服务锻炼……这是荆楚大地上推动“第一资源”加速向基层一线集结的火热场景。

      近10年来,湖北累计选派6500余名科技人才进企服务,引导1.2万各方面人才扎根基层,选派1019名青年博士一线服务锻炼。3.4万名各级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各类企业7854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2万项。院士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00余个,达成合作项目600余项,合作金额超过10亿元,共建创新平台200余个。“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达成合作项目300余项,合作金额超过3亿元,共建创新平台100余个。“博士服务团”协助引进人才、智力支持27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650场次,培训人数20余万人次。

      同心同向,勠力同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竞相探索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改革,为广大人才开辟全新成长通道,让他们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在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国之大者中上下一条心,全国一盘棋,遍地结战果:

      ——在拓建干事平台上,甘肃、江西、西藏等地,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用武之地。如甘肃,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格局等重大机遇,着力推动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带动人才、技术、资金汇聚,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14家;

      ——在加大培养本土人才上,广东、广西、新疆等地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主基调,创新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载体方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项目计划,促使基层人才队伍壮大优化。广东认定100个省级综合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165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开展农民培训50万人次以上,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远程培训47.8万人次;

      ——在推进对口帮扶上,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为抓手,借助自身优势为支援地补齐人才“短板”。如杭州,累计选派147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黔东南挂职帮扶,同时接收黔东南州2834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杭州市交流学习。目前,杭州533所学校、175家医院与黔东南870所学校、245家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已覆盖24所学校和19家医院;

      ——在加强基层编制上,广西、内蒙、吉林等地探索“编制周转池”“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等办法解决基层人才编制短缺问题。如柳州,针对基层医疗卫生领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将市县级医院结成医联体,由市级三甲医院牵头实行医联体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量控制数管理,建立“市招县用、县招乡用、乡聘村用”机制,引导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县乡流动;

      ——在改革职称评聘上,河南、海南、贵州等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职称,免试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不再将论文作为硬性要求。对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勇于破除“四唯”构建“新标”,重点考察工作业绩,放宽任职年限和学历等要求,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乘评审“直通车”。如河南潢川,对在农村连续从教男满25年,女满20年的教师直接申报一级教师,任教满30年的直接评聘高级教师;

      ——在鼓励离岗创业上,贵州、陕西、云南等地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通过参与项目合作、挂职或在职创办、离岗领创办等方式到艰苦地区创业。在贵州关岭,凡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申请离岗创办和自己专业技术相关的经济实体,按规定享受国家、省、市、县有关扶持政策,创业期限3年,期间保留其人事关系;

      ——在回引本籍人才上,广西、江西、黑龙江等地广建“乡贤库”、大打“故乡牌”、大放“亲情招”,让在外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高校学子及外出务工技能等人才“想回家、能回家、为家乡服务”。如广西浦北,回引300多名新乡贤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300个、养殖基地519个,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18个;

      ——在提高薪酬待遇上,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强化艰苦边远地区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制度,及时足额发放各类基层人才补贴津贴。参与创新创业人员享受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科研、创业等方面提供“一张绿卡”“零障碍”“一站式”优质服务,真正做到“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让广大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春江水暖,千帆竞发。

      站在时代的潮头,“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壮歌又在耳边轰鸣,推动区域人才协调发展,让更多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蓝图正在绘就!



(来源:大国人才


策划:高树森 董    林

统筹:高志刚 屈    芳

执行:解   煜 方    舟

责编:苑海震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