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撤销鹿邑县设立鹿邑市的请示
鹿政文〔2013〕29号 鹿邑县人民政府 关于撤销鹿邑县设立鹿邑市的请示 河南省人民政府: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和《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国发〔1993〕38号)精神,结合鹿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民政部的有关要求,我县认为鹿邑县已具备撤县设市条件,特申请撤销鹿邑县设立鹿邑市。具体情况如下: 一、鹿邑县基本情况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邻安徽省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睢阳区相连,地跨北纬33°43′至34°51′,东经115°25′至115°37′之间,东西长54.6公里,南北宽40.5公里,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辖13个镇7个乡4个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农场,55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18.7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42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8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鹿邑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涡河、惠济河、清水河、黑河、宋河等13条较大河流过境后注入淮河。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2.4°C,生长期年均283天,无霜期年均222天,日照时数年均2252.5小时,降水量年均900毫米,降雨日数年均98.6天。 鹿邑投资环境优越。电力充足,网电、自发电兼备,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供电可靠率99.6%。通讯快捷方便,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宽带、程控电话、移动数字通讯网络。邮政网点21个,投递点1868个,乡村通邮率100%。形成了由永登高速公路、311国道和207、210省道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涡河疏浚通航工程基本竣工,客货运码头2013年将全面启动建设,是河南省具备通航条件的三个县之一。禹亳铁路(鹿邑段)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鹿邑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二、鹿邑县历史沿革 鹿邑县远在6000多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植禾渔猎、繁衍生息。殷商时设治“历”,毗邻国都商、亳,为畿辅之地。春秋分治,东设相、苦,西设鸣鹿,北设訾母。秦置苦县。新莽时期改苦为赖陵。光武中兴后,复名为苦县,并于县西20公里处置武平。东晋咸康三年(337),改苦为父阳。南北朝北魏改父阳为谷阳。隋开皇十六年(596),更武平为鹿邑。大业十三年(617)改鹿邑为涡州。唐武德三年(620)复名鹿邑。乾封元年(666)改谷阳为真源。载初元年(689)改真源为仙源。神龙元年(705)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真源为卫真。元至元二年(1265)鹿邑、卫真二县合并,单名鹿邑,沿革至今。民国初期,先后属豫东道和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1947年鹿邑解放,先后隶属商丘、开封、淮阳专区,1965年至今隶属周口专区、周口市。 鹿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故里。当代美籍华人天文学家邵正元先生,1975年发现的第(4776)号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定命名为“鹿邑星”,使鹿邑名传世界,光耀宇宙。文化遗址丰富,是垓下之战发生地、虞姬垓下自刎地、曹操封侯地。境内隐山、栾台遗址分属仰韶和隐山文化,汉墓群、虞姬墓、明城墙以及纪念老子、陈抟的众多文物古迹至今犹存,其中老君台、太清宫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有8位帝王先后驾临鹿邑朝老拜老,4位皇帝亲自御注《道德经》,3位皇帝为鹿邑赐名。鹿邑被专家学者誉为“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老子故里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 三、县政府驻地情况 鹿邑县政府驻地位于县域中部偏东位置,县城区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口约20.1万。截至2012年底,县城区建成了17个公园广场,6个入城口,城区道路总长达150公里,道路铺装率100%,形成了外成环、内成网的“8纵7横”城区路网,初步构建了中等城市的框架。城区配套设施齐全,先后实施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铺设了主干道雨水管网,开展“两河”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行,污水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92.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县新规划设计公交汽车线路14条,现出租车300余辆。建设了占地289亩的陈抟公园,新建了明道宫、太清宫老子文化广场,广场公园面积32.23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8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1公顷,绿化覆盖率40.2%,人均绿地8.13平方米,是省级园林县城。 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鹿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市活县、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着力壮大经济规模,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致力实现发展转型,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1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4亿元,同比增长31.7%;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2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941元,同比增长15%;进出口总额2260万美元,同比增长58%;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7.8%。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中国老子文化之乡、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等。 (一)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粮食连年丰产丰收,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90.5万吨。农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鹿邑是全省第一批林业生态县和绿化模范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60.8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2.1%。鹿邑是全国生猪调拨大县,全省畜牧大县,2012年,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6%。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农产品就地转化率80%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土地流转面积7.8万亩。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连续8年荣获全省“红旗渠”精神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了6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了12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老子文化旅游产业迈出新步伐,先后投资7.6亿元建设明道宫和太清宫景区,并被国家命名为4A级景区,编制了曲仁里老子文化园区,并纳入省政府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启动民间资本,2013年将开工建设,为争创国家5A级景区积极创建条件。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国银行、周口银行先后落户鹿邑,全县金融机构达9家,2012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6.64亿元,贷款余额55.69亿元。 (二)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全县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3家,其中,辅仁药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全县拥有粮食食品加工企业130多家,年产值70多亿元,涵盖粮食、畜禽加工100多个品种,销售收入34.8亿元,实现利税近5亿元。其中,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十七大名酒之一“宋河粮液”荣获国家金质奖和“中国名酒”称号;志元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定点屠宰厂家、国家储备肉定点生产厂家。拥有医药日化企业18家,年产值76.4亿元,利税8亿元。其中,辅仁集团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经营、投资、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制剂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其子公司辅仁堂属上市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享有“全国尾毛之乡”美誉,是河南省10个棉纺织工业重点县之一,尾毛纺织企业23家,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尾毛出口占全国的70%以上。皮革皮鞋企业20多家,年加工黄牛皮200万张,生产皮鞋、旅游鞋近400万双,总产值达20亿元。其中,三和皮革有限公司(前身河南鞋城皮革集团)年生产高档牛皮革6000万平方英尺。三和皮革获河南省十佳皮革,进入河南省皮革协会副会长级单位。“赛潮”皮鞋曾获“中国十大鞋王”称号。机械制造产业是近几年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投资2.6亿元的鹿邑县鑫晶机械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的常泰机械建设项目今年投产,亚华玻璃生产项目是河南省最大的安全玻璃生产企业。 (三)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依托“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致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2年全县共有旅行社1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4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5.2%,旅游综合收入25.9亿元,是2007年的10倍。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行业日益壮大,新建、改建大型综合性商场8个,商业街4条,酒店宾馆40余家。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亿元,同比增长16%。 (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社会保障事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县60岁以上城乡居民每月领取60元以上养老金;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建成保障性住房5.6万平方米,首批400套住房已分配入住;乡乡建设了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保持在60%以上;开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地名标志设置率达100%。教育事业。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75所,在校学生304663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所,普通高中7所,初中60所,小学509所,幼儿园90所,特殊学校1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个,其中,二级医院2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一级甲等专科医院1所,其他一级综合医院6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乡镇卫生院22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96.78万人,参保率98.6%。完成12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和382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先后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先进县称号。鹿邑县广播电台和鹿邑县电视台,综合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拥有影剧院1个,文化站22个,街道文化中心4个,55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中心,建成289家农家书屋。县文化馆为全国一级文化馆;县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12.12万册,为全国一级图书馆。坚持举办“周末文化广场”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百名孝顺媳妇”、“鹿邑好人”评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时代新风。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耕地动态平衡。平安建设扎实有效,连续二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五、撤县设市的必要性 鹿邑撤县设市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它标志着鹿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标志着鹿邑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饱含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 设市后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鹿邑地处豫东平原东部,豫皖交界,涡河通航后,是连接皖苏沪、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设市后将使鹿邑更有利于打造豫东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加便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豫皖合作,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豫皖合作发展的桥头堡。 设市后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在立足发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沿海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经济技术协作,拓展发展空间,畅通商贸物流渠道,充分发挥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设市后辐射作用将更加明显。通过设市有利于迅速形成豫东平原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连带辐射作用,促进周边平原县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设市后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通过设市有利于开发老子故里,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科学行政架构,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聚集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品位。 对照国家设市标准,结合鹿邑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需要,我县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已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撤县设市的时机已经成熟。设市后的鹿邑县仍辖13个镇7个乡4个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农场。因“鹿邑”县名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建议保留“鹿邑”名称,改为鹿邑市,原行政区域及隶属关系不变,市政府驻地为原县政府驻地。 妥否,请批示。 2013年4月22日 |
责任编辑:lyrcx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