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的规模、效能与比较优势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阐述我们要建设成什么样的科技强国时,习近平总书记把“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五项基本要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领域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纽约时报》2024年3月22日文章《人工智能竞争中,中国人才培育赶超美国》称,从某些指标来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出产国,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研究人员。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吸引科技人才,尤其是顶尖科技人才方面,仍落后于美国等国家。根据欧洲商学院最新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按照过去五年的平均值来计算,中国的排名从2013—2018年的第49位上升到2019—2023年的第40位,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其中在人才吸引力和人才留存两个分指标上中国表现不佳,排名分别为第91位和第74位。 同样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根据马可·波罗(Marco Polo)智库最新发布的《全球AI人才追踪2.0》报告,在美工作的前20%优秀AI人才中有38%来自中国,占比排名第1,超过美国(37%),而在火爆全球的ChatGpt-4项目团队中就有10%的核心贡献者来自中国。 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国家人才竞争力本质是国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竞争。无论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还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都需要坚持系统思维,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提升薪酬福利 织造人才发展“福利网” 提升我国高科技人才吸引力,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才的薪酬待遇与福利保障。准确把握人才全球化配置的一般性规律,参考国际上教育、科技、金融等不同行业主流薪资水平,研究制定我国相关行业人才薪酬指导政策。二是突出绩效导向,建立针对高端贡献与原创成果的专项奖励,进一步强化人才薪酬待遇的激励属性。对于从事国防等特殊科研领域的人才,以特殊津贴的形式予以支持,既体现激励性,又体现荣誉性。三是强化福利保障,在住房、教育、医疗、休假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加完备的福利保障,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创新环境 打造一流创新“硬环境” 提升我国高科技人才吸引力,要持续加大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科研仪器等“硬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研仪器是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具”。一方面要抢抓国际合作机遇,广泛征集科技人才需求,综合运用外交、经贸与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抓紧采购国内科研急需、尚有国际采购渠道的先进仪器装备,将经济优势快速转化为科研优势;另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决心加大对先进自研仪器装备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项目基金、人才引进、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专门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科技主攻、产业主投的创新生态,加快实现我国先进科研仪器领域的全面突破,打造我国在仪器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的“双高地”。 优化职业生态 营造人才发展“软环境” 提升我国高科技人才吸引力,要在“软环境”上持续发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彻底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人才潜心干事、踏实创业,真正做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和长远需求的成果。二是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职业晋升机制,为优秀人才搭建加速成长的干事创业平台,给予人才更多的经费自主权、路线自主权,留足试错成本、宽容创新失败,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空间。 升级引才政策 创造集聚人才“政策束” 提升我国高科技人才吸引力,要在人才引育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一方面探索将传统的经济激励性政策转变为囊括移民政策、税收政策等更加全面、稳定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提高人才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先期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具有经济先发优势的地区先行积极探索,通过多种政策的协同联动更好地发挥人才的集聚优势,在条件成熟后向全国其他地区逐步推广。另一方面要给予高校、院所、企业等用人单位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探索将各类优质人才政策资源打包下放,由用人单位统筹分配和使用。这样既避免了重要人才项目动辄异化为“帽子”,又能更好地激发和调动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育聚用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作用的发挥。 拓展国际合作 搭建人才交流“合作桥” 提升我国高科技人才吸引力,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人才流动的复杂特点,针对人才环流的新趋势建立海外人才网络与数据库,加强与华人科学家、对华友好人士的联络与交流合作。搭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国际学术合作、跨境联合办学等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各类驻外机构要加强对海外留学生的日常关心和支持,积极帮助海外留学生解决在外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遭遇的困难,将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温暖传递到海外学子的心中,激发广大海外学子更加强烈自觉的爱国心、报国志。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