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 ——吉林省下大力气促进人才集聚回流 《中国人才》记者 陈晓伟 截至2022年底,吉林省人才资源总量达245.2万人,较2015年增长9%,高层次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东北地区人才集聚回流。 吸引人才集聚回流,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吉林的重大使命职责。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常规政策基础上又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努力吸引人才回流集聚,取得了不错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245.2万人,较2015年增长9%,高层次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也在逐年递增,2023届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中留吉人数为12.2万人,留吉人数和留吉率均创历史新高。 人才集聚回流效应日益明显 松花江西域最大的支流挥发河穿城而过,河的两岸,散布着18公里的挥发河湿地公园和长白山植物园,9座大桥分布其上,绿地、广场交相辉映,羽毛球馆、游泳馆各类设施应有尽有……这座小城就是梅河口。2021年6月,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梅河新区,梅河口成为全国唯一县级市升格正厅级的新区。 吉林省梅口河市海龙湖 新华社发 这几年,这里的居民们发现,城市里新面孔多了起来,“我是新梅河口人。”一名散步的市民说,她本来到这里旅游,发现这里环境上佳,就在这里定居了。近年来,像这样被良好环境吸引前来定居的人不在少数。在不少中小城市人口外流的今天,这座离长春100多公里、面积仅为2179平方公里的小城一直保持着人口净流入。 不仅是人口实现了净流入,被吸引前来的人才也不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酿酒大师”战胜就是其中之一。战胜毕业于德国慕尼黑杜明斯啤酒学院,是我国首批公派赴德国留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梅河口,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适合啤酒酿造,更被这里领导礼敬人才的态度打动,他决定在这里建设啤酒生产基地,助力梅河新区啤酒产业的发展。 像战胜一样被吸引过来的还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高端创意人才易辉、大唐不夜城总设计师刘景毅、国家级教学名师孙立权等等。当前人口只有70万的梅河新区,却拥有各类人才5462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735人,享受吉林省政府津贴6人。 梅河新区人才队伍的发展只是近年来吉林人才集聚回流的缩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对此深有体会。吉林大学是张希的母校,长春市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经在这里学习了十年,又工作了十年。四年前,他回到母校担任校长,吉林的发展进步让他耳目一新:汽车制造业积极转型升级,冰雪产业、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不少高科技企业名扬海内外。在各类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居住、交通等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从科研平台建设到拓展办学资源,从争取国家政策到推动校地合作,从提高人才待遇到改善办学条件,省里全方位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张希在参加第二届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时表示,“当前学校积极利用人才和就业政策,引导优秀毕业生留下来工作,毕业生留省就业占比从2018年的25.5%提升至2022年的36.2%,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除了高校毕业生越来越愿意留下来外,更多海外人才也愿意回来创新创业。90后曹曦出生于吉林市,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金融运筹专业硕士毕业后,去了巴西创业。几年后,他被家乡蓬勃发展的势头所吸引,认为在家乡发展农业同样大有可为,于是选择回乡创业,成立了吉林壹田·雪奚谷家庭农场。如今他的农场已经成为集研学、有机采摘、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势头良好。 “过去一年,我参与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家乡做研究的决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主任于子成,在国外大学执教多年后,几年前毅然回到家乡。作为土壤环境科学的专业人才,于子成正牵头筹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他精准育才,潜心带学生、带团队,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 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优异的人才政策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回到吉林创新创业。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各方人才纷至沓来,人才集聚回流效应日益明显。 来自家乡的召唤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三周年。 7月中旬,第二届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在长春开幕。 吉林省委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家乡人民,向吉林校友回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吉林振兴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大家不远千里万里,重回母校故地,以实际行动支持吉林,令我们十分感动、倍受鼓舞。” 这些话语饱含处在新时代发展机遇期的吉林对人才的期盼与渴求。近年来,吉林充分利用校友、吉林籍人才遍布全国的优势,以校情、乡情等为纽带,积极鼓励人才回乡发展,为吉林发展献计献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仅第二届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就吸引了来自全国240余名高层次校友人才及“校友之友”回吉参会,签约合同项目20个、引资额137.1亿元,达成协议项目18个、引资额758.9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春中医药大学1977级校友仝小林在此次大会上获得了“吉林省杰出贡献校友”的荣誉称号。他表示,自己的整个成长都感受到了吉林这片黑土地的无私和博爱。2020年,他回到母校担任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后,利用吉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借助“难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专利化、专利产业化、产业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 “六化”中医科研思路,助力吉林实现 “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吉林化纤集团实验室 《中国人才》记者 李向光 摄 锦程控股 (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波是长春理工大学1989级校友,毕业10年后,他开始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自主创业,逐步将锦程集团发展成为新能源汽车整车、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12月,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感召下,锦程集团将锦程重工正式落户辽源,总投资12亿元,成立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着力攻关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当前公司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等方面均实现了突破,预计年产值达58亿元。 除了在平台载体、创新机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集聚回流之外,吉林还探索出了具有吉林特色的项目载体,对在外游子发出呼唤,吸引人才集聚回流。 吉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吉人回乡”创业就业合作工程,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推动“吉人回乡”。目前已经设立“吉人回乡”工作站33个,省委书记3次在大年初五主持召开“吉人回乡”合作座谈会,亲自向省内外学子宣传吉林、推介吉林。同时聘任招才引智大使45名,促成12家企业落户吉林,累计投资意向超过百亿元。 此外,吉林省还打造了“创业奋斗·就在吉林”,举办吉商大会、海智论坛等引才聚才活动,吸引人才集聚回流。在省里一系列行动的带动下,全省各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他们纷纷制定契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集聚回流—— 长春市实施百万大学生来(留)长工程,打好政策牌、产业牌、载体牌、服务牌,仅2022年就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11.2万个,留住毕业生7.36万人; 四平市实施“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与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1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机制,从2020年到2022年,三年时间吸引1万余名大学生在四平就业创业; 一汽集团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近五年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1.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8人、海外人才超100人。 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吉林的高校毕业生留吉规模也实现了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回吉留吉人才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吉林大学“红旗学院”首届毕业班33人中有22人留在了一汽;3所“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留吉人数同比增长9.6%;全省16所“特色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留吉人数达3万人,同比增长5.39%,对吉林大学等5所高校调查显示,吉林籍的学生有44.59%愿意留吉工作。 2023年11月,吉林省委召开两院院士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家骐表示,自己1963年来到长春,至今在吉林学习工作生活60年。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家人才工作,为科研人员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更加坚定了他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多说有利家乡话、多做有利吉林发展事的决心和信心,下一步,他将继续专心科研工作,持续培养人才队伍,为吉林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硬核”政策造就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80后”姜庆伟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早年他外出求学,学成之后在北京天衡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天衡)从事药物研发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在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道路上成果丰硕。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开始有了到外地建厂的需求,作为一名从吉林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一直顾念家乡的发展,能将药厂建在家乡也是他心之所向。 恰逢此时,梅河新区领导得知天衡建厂需求,迅速组织专班,由市级领导带队访问天衡,详细介绍了梅河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方面面政策上的支持,并为天衡量身定做了医药产业孵化器项目。在实地考察了梅河新区后,姜庆伟深深地被梅河口良好的环境所吸引,也为梅河新区领导倾心服务企业的做法所感动。 于是他说服全体股东,决定将总公司——吉林天衡药业有限公司落户梅河。在梅河新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天衡仅用时18个月完成国内领先的高端口服制剂生产平台建设及认证,并快速投入使用,刷新了国内同领域生产平台建设的速度纪录。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个产品在该生产平台完成了工艺转移和验证,并将在未来3年陆续上市。 吉林明白,要想让人才顺利集聚回流,必须用“硬核”的人才政策,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苦口婆心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他们坚持用高端人才项目稳住人才,在23所高校的61个学科设置了“长白山学者”岗位,聘任“长白山学者”236人、选聘“长白山技能名师”176人,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他们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引育人才。按照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部署,吉林出台专技人才27个系列44个专业的职称评审实施办法,近五年,全省共评审正高级职称15892人、副高级职称50285人。同时,他们立足吉林实际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制定博士后人才职称评聘倾斜政策,累计招收进站博士后人员1700人,培养出站人员1330人,这些人员中留吉工作占比74.4%。此外还开展编外人员职称评审试点,通过授权单位对编外人员自主开展评审,有效遏制了因待遇问题导致的人才流失现象。 “这几年各级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很大,尤其是在职称上,企业是用人的主体,将职称评审权下放之后,企业做人才工作就更有抓手了,也更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了。”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激励下,人才干劲也更足了。“‘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徐天宇对媒体表示,“目前我已经享受了人才住房保障项目的支持以及新引进人才计划的硕博补贴,没了后顾之忧,我也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了。” 当前在吉林,从政府到企业、从科研院所到人才,大家都感受到了人才环境变化带来的好的发展势头。在各方的努力下,吉林吸引人才集聚回流的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越做越有成效。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3年第12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鹿邑人才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