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城”走出更多“大匠”
2023-04-12 12:44:43 来源: 作者: 【 】 浏览:686次 评论:0

       党的二十大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而人才匮乏、技术薄弱是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满足县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大、实力强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提升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聚焦县域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小、师资短缺、专业设置同质化、就业渠道窄等弱项和短板,紧紧抓住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引导技能人才怀“匠心”,用“匠技”,做“匠人”,着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让更多“大国工匠”喷涌而出,谱写新时代的“小城故事”。

       产才“同频共振”,“延伸半径”构筑人才高地

       大多数小县城属于欠发达地区,人才总量不足,引进人才难、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更难。要在产才融合上下功夫,构建“以产业引培人才,以人才推进产业”的良性循环,将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方面以技能引进产业,立足县域本身的特色优势产业,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挂帅”制度,着力将高技能人才链建在产业链,助推人才将好方法、好经验、好资金、好项目带进企业,促进人才技能与产业深度对接。

       另一方面以技能开拓产业,鼓励支持企业与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才飞地”、科创中心,推动技能人才向产业一线配置,在企业生产项目上积极合作、联合攻关,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在资源、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把前沿技术和实用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动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突破成长瓶颈,“靶向发力”优化培育载体

       “小城”往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培育“小城大匠”时,可以在紧跟时代发展的同时坚守本地技艺传承,以产业与就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双师联合培养制度,依托合作高校、职业技校开设本地传统专业的“订单班”和企业“冠名班”,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工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方式,“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

       县城的留守人员较多,可以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建立“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采取“1+N”师带徒的方式,定期开设技能培训班,为培训人员提供现场技能培训和答疑,带动盘活本地中青年技能人才。同时聚焦乡村振兴现实需求,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学院”“产业小镇”“农业示范园”等各级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电商等产业技能培训,让技能“带培”和职业“带路”齐驱并进。

       打破刻板印象,“思想破冰”涵养良好生态

       要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硬件”上,将政策和福利向职业中专和学生倾斜,贯彻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让中职毕业生通过职教高考,与普高学生一样对口升学,享受同样的就业、创业待遇,有效破除“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传统观念。礼遇高技能人才,提供“人才卡”,享受住房、医疗、子女入学、体检等多方面“绿色通道”人才服务。

       在宣传教育“软件”上,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优势,开展优秀技能人才评选活动,挖掘各类优秀技能人才,开设人物宣传专栏,营造“技能成就未来”的浓厚氛围。围绕本地产业技术领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让技能人才以技服人、以技获岗,打破“唯学历论”等识人用人观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张编辑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