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杰:一生专注毛笔的传承与创新 在鹿邑县老子故里问道苑广场西北角,有一个制作散卓毛笔的小店,不大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笔墨纸砚。这里既是制作传统毛笔的工作间,也是一家微型毛笔的“博物馆”。不同于机器化制作的毛笔,这个店里的每一支毛笔都是刘永杰亲手制作的。散卓毛笔法经过数十代断断续续的传承,后又经民国时期挖掘整理至今。刘永杰师从鹿邑县穆店乡刘水湾村刘贵祥,作为鹿邑散卓毛笔手工制笔的唯一传承人,从师父手里接过这块招牌至今已20多年,而刘家制笔也延续了33代。他制作的 “一支刘”散卓毛笔,被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认定为“河南老字号”、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豫东平原流传千年的大宋御笔“一枝刘”在刘永杰的创新下,再次焕发生机。 鹿邑县的尾毛加工量占全国的70%以上,鹿邑县尾毛协会制定了全国尾毛加工标准,鹿邑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尾毛加工产业。因此,鹿邑县被誉为“中国尾毛之乡”。刘永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毛笔加工原材料遍地的环境里。 刘永杰说,毛笔的原料,实际上就是一堆碎毛,整理这些毛需要用石灰水浸泡、脱脂、配毛、修整笔头、剃毛、浸胶等100多道工序,再经过刻字、包装等环节,一支毛笔才能出厂。虽然制作毛笔的工序繁杂,但经过“尾毛之乡”的浸润,他闭着眼就能说出生产毛笔的全过程。 据史料记载,从“文景之治”起,便有刘氏族人在老子故里从事毛笔制作。今鹿邑县太清宫内“老子祠碑记”的碑文即用刘氏所制毛笔书写;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赵恒亲临真源(今鹿邑县,宋真宗后改称卫真)老君台、太清宫朝谒老子,使用刘氏后人刘迪制作的“散卓贡笔”,御题“明道宫”匾额以及“御制御书篆额”先天太后赞之碑文,至今仍立于太清宫洞霄宫东;北宋书法家蔡襄为感谢挚友所送散卓笔,畅书《陶生帖》以回赠。提及“制笔世家”,刘氏族人在宋朝就有宫廷御笔“散卓一枝刘”之美称。 “散卓法就是将精选熟软的笔毫散扎,使之卓然而立,逐渐趋向软熟、虚峰、散毫。因毛笔是散扎而成,故称为散卓笔。散卓笔因笔心长、笔峰短、笔毫健,写起字来精妙而适手。”刘永杰说,毛笔所用的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等不同性质的毫,而散卓制笔的新工艺将各种不同性质的毫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从而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 近几年,为适应书画写绘需要,刘永杰还开发出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和蓄墨较多的长峰笔。目前,刘永杰的“一枝刘”毛笔以老子文化为主题,研制生产出玄妙虚极系列、大道至简系列、书画套笔、学生用笔等120多个品种。他的天地人笔业也先后荣获河南省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鹿邑县青年创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河南旅游商品、河南省旅游商品推荐产品;“老子文化系列套笔”荣获第四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金奖;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道德经》套笔工艺美术铜奖;2019年10月,天地人笔业公司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台CCTV10套(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的采访,并把散卓毛笔制作技艺录入鹿邑篇、手工记;2020年11月,应邀参加河南省轻工业协会举办的河南省工艺美术精品“琢百花”杯手工原创作品展,百姓《道德经》套笔荣获金奖;2021年2月,“散卓”品牌被河南省商务厅评选为河南老字号;2021年4月,赴澳门参加轩辕黄帝拜祖,天地人散卓毛笔被指定为专用毛笔。 为回馈社会,刘永杰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书包、毛笔等学习用品,为鹿邑县聋哑儿童免费提供毛笔。他还计划在鹿邑县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书法特色教室,为该县的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毛笔文化、弘扬书写传统的平台。 “专业人做专业事,而我最大的事就是做毛笔。”刘永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他父亲那一代起,刘家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工匠精神”。刘永杰希望能把他的“一枝刘”毛笔打造成为家乡的一张地域文化名片。 |